点 击【预约】按钮预约直播悦配资,参与抽 奖
包邮赠送治愈系精美香薰蜡烛
前几天,表哥突然联系我,说最近孩子放暑假了,打算一家三口来我这边看海。
欢迎之余,我有点意外。
在我印象中,表哥几乎是全年不休,连过年都只回家吃个年夜饭,一心扑在工作上。
这次却破天荒地愿意陪家人旅游,实在少见。
见面后,在饭桌上我问起表哥怎么突然转性。
他支支吾吾半天没开口,最后,还是表嫂接过话说:
“年初的时候单位体检了,医生跟他说,再不注意就有生命危险了。
我也告诉他,家里也不缺钱,不能这么拼了,要是孩子没了爹,花钱能买回来吗?
反正好说歹说,他终于知道自己命重要了,把烟酒都戒了,也终于有空陪我们娘俩了。”
表哥在那边红着脸,一个劲说“吃饭吃饭”,我仔细端详着他的气色,的确比之前看起来好多了。
从表哥身上,我看到了很多中年人的影子,辛劳勤奋,为了让自己和家人过上好日子,努力了半辈子。
但说实话,岁月不饶人,到了一定岁数,再怎么卷,我们也比不过年轻人了。
另一方面,中年人的优势本来也不在时间多、精力旺盛上,非要用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竞争,只会事倍功半。
倒不如学着改变一下工作方法和生活态度,别太消耗自己。
奉劝大家,中年以后,如果没有特殊经济困难,别再盲目用时间和体力换钱了,真的很傻。
常言道“辛苦钱辛苦钱”,赚钱就没有不辛苦的。
家庭有责任要扛,单位有工作要赶,如果我们自己再帮着外界给自己施压,那早晚会垮掉的。
想办法少熬一点夜,少加一点班,少操一点心,少一些应酬,把工作强度尽量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,才不至于伤身。
就像钟南山院士说的那样:
“健康是一颗空心玻璃球,一旦掉下去就会粉碎;工作只是一个皮球,掉下去后还能再弹起来。”
钱是挣不完的,活也是干不完的,但命没了就是没了,没有再修改的机会。
《凤凰周刊》主编师永刚,之前当过兵,而且每天坚持锻炼身体,游泳一个小时,身体素质至少比普通人要好。
可他却确诊了一种绝大部分患者存活期不超过两年的稀有癌症,肾上腺皮质癌。
为了保命,他不得不卖掉深圳的房子,花了整整十年去治疗,才终于痊愈。
而之所以会患病,据他所说,主要就是因为无休止的工作。
生病之前,他一周有三到四天时间都在加班,有时候甚至会工作到凌晨一两点,最终失去了宝贵的健康。
比起师永刚,前阵子爆出噩耗的浙大教授刘永锋,更是一记沉重的警钟。
只说这个名字,大家可能没有什么概念,十点君简单介绍一下他的简历。
国内高校晋升教授的平均年龄,是40.8岁,而刘永锋30岁成为浙大副教授,35岁晋升为教授,同年荣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,堪称青年才俊。
晋升为教授以后,他继续努力工作,成果不俗,仅44岁就斩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,发表论文230余篇,手握48项发明专利。
而后,在48岁时,他突发脑出血,溘然离世,成为学术界的巨大损失。
刘永峰去世后,他妻子整理出一份工作时间表,表上可见,过去一年里,刘永峰工作了319天,且长期下班时间在晚上十点以后。
这样繁重的工作,不知道连续了多少年,给身体压上了多少负担,最终彻底压垮了。
网上有个词,叫“失控型努力”。
说的就是有些人,年轻时养成了拼命三郎的工作习惯,从中收获了认可、成就和钱。
等上了岁数后,心态没有及时转变过来,还延续之前的工作习惯,耗尽了自己的免疫力。
努力固然是个好词,但任何东西失控后,都很可怕,都有所危害。
何况,仔细想想,拿命换来的钱,最后去趟医院都花进去,到头来只落得一身病,实在是不值得。
中年以后,最重要的一课悦配资,就是学会惜命。
当然,难免会有人说,他们也知道健康重要,可钱更重要。
就像网上那个段子说的:
“没有病我可能可以活到90岁,可没有钱我明天就要饿死了。”
虽说是开玩笑,但没钱的确是寸步难行。
特别是中年以后,老少两头都要花钱,歇一下都感觉是在坐吃山空,都会焦虑。
这些十点君理解,也常有同样的感触。
但其实,很多时候,玩命地工作,其实并不是挣钱最快的方式。
首先,适当让自己缓一下,反而能提高工作效率。
科学管理之父泰勒,接手一个生铁搬运工厂后,给员工提了三点要求:
第一,每小时休息5分钟,即使并不觉得累;
第二,将每天的工作时间从10或12小时减少到8.5小时;
第三,确保大家在工作时是专注的,高效的。
当时的人都在用时间换产量,大家都以为泰勒这个操作会降低工作效率。
可事实上,这三点要求实行后,工人们从平均每天处理大约12吨的生铁,提升到每天处理大约48吨的生铁,并且不觉得疲惫。
适当休息对纯体力劳动都有如此大的帮助,更别说当代人大部分或多或少都需要做一些脑力工作。
这就更需要保证休息充足,才能避免精力不济,大脑犯错。
其次,一味辛苦,无暇思考,未必是好事。
要知道,聪明人大都不吃无意义的苦。
自媒体作者维小维,曾经分享过一个故事。
一次他从机场打车回家,和司机师傅闲聊了几句。
在说到每天工作多久时,师傅骄傲地说,他一天最多跑10单就能收工了。
而且,其他司机一天赚三五百,他一天能赚2000块。
维小维闻言有点惊讶,毕竟印象中的出租车司机,大都要不停接单,忙碌很久,才能维持收入。
追问下去才知道,原来,这位师傅刚干这行时,也和别人一样,一天要跑十几个小时。
可大多数时候,他不是遇上堵车,就是接不到单,根本赚不到多少钱。
面对这种情况,他没有继续苦干,拿时间换钱,而是停下来,花一些空闲的时间观察思考。
慢慢他发现,他所在的城市,机场位置偏远,而且很少堵车,单价高开着也舒心。
所以他主动去结交各大酒店的门童,拜托对方为自己提供客源,并分给对方一定的提成。
从那以后,他便很少和同行去抢市中心的单子,而是不停往机场跑,工作更轻松了,挣得反而变多了。
讲这两个例子,不是说努力不好,只是觉得张弛有度,可能才是正确的工作方式。
比起能吃苦,会休息,懂思考,显然更加重要。
否则,那些流过的汗,不过用行动的勤奋,掩盖头脑的懒惰。
到头来,耗尽了体力,磨完了时光,人依旧陷在贫穷的泥沼中,无法逃出。
在知乎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:
“仅仅知道干活是不够的,人的一辈子很长,要学会提高长期竞争力。”
诚然如此。
不同的阶段、不同的身份、不同的目标,都需要我们不断转变,跟上时代。
从互联网到机器人,从DeepSeek到Manus,信息时代带来的不断更迭的生产工具和不断更新的就业环境,都在考验我们的适应能力。
未来,那些只靠时间和体力就能完成的重复性工作,只怕都会交给科技产物去做。
与其坐以待毙,不如未雨绸缪。
真正的聪明人,一定会尽早提高自己的长期竞争力,发挥出个体的独特优势,避免被他人和机器取代。
具体应该如何做呢,十点君有以下3点建议,供大家参考。
1、提升认知。
前两天在知乎刷到一个帖子,让人有些愤慨。
一位家长坚持要给高考考了高分的孩子报一个早已饱和的、孩子也不喜欢的专业,原因竟然只是在他们那个年代这个专业特别好就业。
有些中年人,真的很喜欢抱残守缺,永远守着自己年轻时的经验,不肯提高认知,与时俱进。
到头来,不仅抓不住风口,还容易踩坑上当。
未来几年,无论你在做什么,别忘了提升认知水平。
它不能帮我们一夜暴富,但可以在风浪中,为我们的小船避开旋涡,确定方向。
2、保持靠谱。
很多事情干到最后,大家能力都差不多,拼的就是谁更靠谱,让人可以放心。
养成做事踏实、事事有交代的工作习惯,不断给人确定性和安全感,那不论领导、客户还是同事,都能放心。
但偏偏,靠谱又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,建立信任的过程,所以需要我们尽早培养、长久保持。
这是一个聪明过剩的时代,小聪明不稀奇,能靠谱,才是最宝贵的特质。
3、守住健康。
一个人想保持竞争力,最根本的需求其实不是知识、能力、学历,而是坚持不下牌桌。
君不见多少青年才俊,鲜花着锦,前途无量,可一朝患病,无法投身工作,那再怎么惋惜也只能一票否决。
人生这场马拉松中,最忌讳的就是发力过猛。
守住身体,我们才能跟上变化,未来才有无限可能。
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。
有一个放羊人,每天在烈日下辛苦放羊,收入很是微薄。
有人问他如此辛苦放羊,目的是什么?
放羊人说:“娶媳妇。”
“那娶媳妇的目的呢?”
“生娃。”
“生娃的目的呢?”
“继续放羊。”
放羊人的循环人生,恰如我们许多人。
一旦习惯了某种生活方式,就只顾着闷头走下去,再辛苦也不思改变。
但事实上,只顾着让身体疲惫,用工作填满生活,并不是天道会酬的勤,并不能得到对等的收获。
中年以后,如果不是真的有经济困难,还是奉劝大家学会停一停,歇一歇,想一想。
调理好身体,思考好道路,修炼好能力。
人生太短,别吃太多无谓的苦,在徒劳的忙碌中徒劳虚度。
点个,与君共勉。
作者 | 明冬,课虚无以责有,叩寂寞而求音。
主播 | 夏萌,用我的声音温暖你的睡前时光。
图片 | 视觉中国,网络(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
元富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