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26日热丰网,青年萨克斯管演奏家尹升华在第20届世界萨克斯管大会开幕式音乐会上演奏。新华社发
新华社哈尔滨8月3日电 题:从“洋乐器”到“老朋友”——萨克斯走进中国千家万户
新华社记者杨思琪、杨轩
当高校图书馆闭馆时,商场打烊时,公园闭园时,广播里经常响起那清亮悠扬的旋律《回家》,这首在中国耳熟能详的乐曲也让更多人认识了萨克斯。实际上,这件西洋乐器走进中国的历史并不是很长。
几天前,当《中国西部随想曲》在第20届世界萨克斯管大会开幕式演奏时,年过六旬的尹志发仿佛回到8岁那年初识萨克斯的那个上午——闪耀金光的铜管、优雅精致的造型、昂扬高亢的旋律,让他瞬间着了迷。
当时的他尚不知自己会与这件洋乐器结下不解之缘,成为一名萨克斯管演奏家热丰网,并担任中国大众音乐协会萨克斯管专业委员会会长。
“那会儿只有一些工厂、学校的乐队里有这个乐器。”尹志发说,当时在中国,萨克斯仍是来自遥远西方的稀有物件。
为了能演奏这个“好看又好听”的乐器,他下定决心专门学习,9岁时专程拜师学艺,17岁进入地方歌舞团,成为那个年代中国少有的萨克斯演奏者。
尹志发说,萨克斯从“小众”走向“大众”,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乐团录制的一盘轻音乐磁带——在架子鼓、吉他等乐器的伴奏中,萨克斯占据主导地位。
“刚开始大家都不知道这是什么乐器,只觉得好听。”尹志发说,几年后人们才记住了“萨克斯”这个名字。
1991年,尹志发调到全总文工团担任萨克斯演奏员。在全国各地演出时,他发现越来越多观众在萨克斯独奏时热烈鼓掌,这让他萌生了把它推向民众的想法,“有人喜欢热丰网,才能真正发展下去”。
此后,尹志发的人生几乎与萨克斯在中国的普及史重合。上世纪90年代,他编写了萨克斯考级教程,这件乐器的演奏逐渐有了规范化的评价体系。几年后,中央音乐学院等专业音乐院校陆续开设萨克斯专业,萨克斯正式走进教育体系。
2002年,美国萨克斯演奏大师肯尼·基来华演出,他的代表作《回家》传遍中国的大街小巷。尹志发说,这首乐曲的流行像一把钥匙,打开了大众接受萨克斯的大门。
“中国人对‘回家’有着特殊的情感,这首曲子的名字和旋律都让人觉得亲切。”尹志发的女儿、青年萨克斯管演奏家尹升华说,从小看着父亲推广萨克斯,自己也选择到法国留学,专攻古典萨克斯。
近几年,尹升华常常惊讶于人们对萨克斯的热情:在北京的公园里,退休老人拖着音箱组团吹奏;在哈尔滨的街头巷尾,演奏者化身城市的音符;在各地少年宫的课堂上,孩子们背着特制的小型弯管萨克斯认真学习。
据中国大众音乐协会萨克斯管专业委员会统计,目前中国萨克斯学习者约80万人。“萨克斯非常亲民、容易上手。”尹志发说,为让更多人享受萨克斯的乐趣,他们专门为中老年爱好者编写了简谱教材,推动厂商生产适合儿童的小尺寸乐器。
在中国,萨克斯不仅带来全民共享的音乐体验,更成为文明交流的纽带。
7月26日至31日,世界萨克斯管大会首次在中国举办,吸引来自33个国家和地区的乐手会聚哈尔滨,不同的音乐理念与文化风格再次碰撞。
“萨克斯能驾驭好莱坞电影的恢弘配乐,也能演绎《春江花月夜》《茉莉花》等中国民乐。”尹志发说,萨克斯跨越中西、多元绽放。
“中国的萨克斯演奏者规模令人震撼,还有很多成规模的萨克斯乐团,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,也是中国为萨克斯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。”世界萨克斯管委员会主席阿诺·伯恩坎普说。
“萨克斯从西方来热丰网,在中国扎了根。”尹志发说。
元富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